????我是重慶市石柱縣中益鄉扶貧工作站的成員譚斌,也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中益鄉人。我親身經歷了家鄉的扶貧攻堅工作,感到十分自豪。
????家鄉落后,孩子五六歲就要幫忙烤煙,
????打米機要等村里燈都關了才能運作
????大家可能會問,以前中益鄉落后到什么程度?說實話,那時我們都不知道什么叫“落后”。中益鄉80%都是高山,而且山大人稀,居住地非常分散。
????孩子從五六歲開始,就要幫助大人上山背煙葉回家,回到家里,他們還要幫忙烤煙葉。煙葉烤得不好,意味著家里這一年的收入泡湯了。飯菜吃不上,上學的上不了,要治病的也治不成。
暴雨后,譚斌帶隊渡河前往搶險現場
????那時,看電視的時候,畫面會不斷閃爍。到了晚上,電燈和煤油燈的亮度差不多,即便是開著電燈,也和摸黑沒有太大區別。
????到了深夜,家家戶戶都關了燈,我的噩夢也隨之而來。
????因為這時,全村人都要排隊來我家打米。只有在全村電燈都關上的時候,我家的電動打米機才能勉強運作起來,深夜打米機發出的轟鳴聲特別刺耳……
????沒有可靠的電力,生產發展不了,生活就沒有盼頭。年輕人都離開了家鄉,留下一村又一村的空巢老人和小孩。要脫貧,談何容易?
譚斌(左一)和同事檢查院壩安裝的拉線
????我在這樣的環境下,一直念到了高中畢業。在報考大學時,我選擇了農業,因為我確實不知道別的專業學出來是干什么用的。
????回到家鄉電力扶貧工作站工作,
????艱苦架設7根電桿,只為服務好7戶人家
????讓我做夢都沒想到的是:2010年,我成為了一名國家電網員工。后來,我分配到中益鄉電力扶貧工作站。就這樣,我見證了中益鄉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????在扶貧工作站,每一天都有一水缸的故事。我為什么不說一籮筐呢?因為工作站的同事打趣說,我們的扶貧故事是用汗水和淚水講出來的。
譚斌(右一)主動上門為貧困戶講解用電政策
????那年,我們致力于解決高山地區群眾用電困難的問題。
????當時,在華溪村偏巖壩臺區需要架設7根電桿。7根電桿在城區,只需三五個人、半天時間就可以輕松完成。而在偏巖壩臺區,就成了一項艱苦卓絕的工程:
????我們要在陡峭的山脊上架設電桿,唯一依靠的工具是一臺柴油機和一副絞磨,只能像螞蟻搬家一樣,歷時兩個多月才挪到了客戶家門口。而這7根電桿,只為7戶人家供電。
譚斌(左一)組織召開現場搶修班前會
????剛回鄉的那些日子,很多親戚朋友半調侃半認真地說:“譚斌,你要帶領我們脫貧致富哦!”一開始我還不好意思,慢慢地我才感覺到,國家電網助力扶貧攻堅確實是真金白銀、真刀真槍、真心實意。
????和村民搭伙吃飯,付錢需要“斗智斗勇”;
????深夜搶修,村民們送光、送土豆
????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,我們和人民群眾的感情越來越密切。
????山路總是特別不好走。很多地方一下雨,車就會陷入泥中。我們常常步行尋找路障點,一走就是四五個小時。干糧放在身上,還沒吃就餿了。
????我們有時會提出來在村民家搭伙做飯,村民們也很熱情,但是到了付錢這個環節的時候就得斗智斗勇了。
????他們往往不肯收我們的錢。我們只能趁他們不注意,悄悄把錢放在碗底后拔腿就跑。
????要是被看見,他們追著幾座山也要把錢塞回來,還氣鼓鼓地說:“要是你給了飯錢,以后就不準再踏進我家的門,連水都不給你喝?!?/p>
譚斌和同事檢查下戶線和電表
????我記得那年十一月的一天夜里,我們拿著手電筒正處理故障。慢慢地,手電筒的電耗光了,現場照明無法滿足工作條件。
????我全身的汗水在夜晚變得冰涼,凍得直發抖。但工作不能停呀。如果不盡快處理好,線路那邊的同事就會和我們一樣整夜駐守在原始森林中,受凍、挨餓。
????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,出現了一團光。原來是附近的村民來幫助我們,他們默默地在警戒線外面陪伴了我們很久很久。
????一位腿腳不便的老人家從很遠的家里拿來土豆。她說:“天氣太冷,做好飯端來就涼了,只有這樣才能讓幾個娃吃上熱飯?!?/p>
????透過火光,我看到同事們流淚了。那一頓烤土豆,成了我們這一輩子都要去回憶的美食。
譚斌(左一)和同事給村民講解安全用電知識
????如果說那是回報的話,我覺得受之有愧。我覺得那更像是村民們的期待和托付。還有那么多困難,群眾需要我們的幫助,還有那么多我們做出的承諾需要兌現。再苦再難,我們也要去完成。
????今天,當我們走在中益鄉的山路上,很遠就會有人認出我們,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向我們打招呼,因為他們都認識我們頭頂的安全帽——國家電網。